淺談穿著打扮折射時代大變化
發布時間:2011年08月25日 點擊數:
淺談穿著打扮折射時代大變化
所謂盛世華服,太平霓裳。在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服裝的變遷最直接地反映了祖國建設的輝煌成就。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期,黑、灰、藍三種顏色的服裝是首府市民衣著的主色調;改革開放之后,人們開始在意自己的穿著,于是五顏六色的服裝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如今,首府街頭涌動的人群穿著各式各類服裝從您身邊走過,在各自追求品牌化、個性化、多元化中,傳遞著尋常百姓物質生活富足之后,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東莞工衣
如今,注重品位與個性
在民族商場品牌服裝區,不時有顧客詢問衣服質地、價位,在一處品牌服裝柜臺前,一位女士正在試穿一件標價1500元的裙子,她告訴記者:“我選衣服先看款式,后看價位,看對的,只要價位合理就會購買。”在隨機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年輕人與這位女士的觀點相同,于是商場的品牌服裝銷量一路看好。“目前,服裝銷售額占到商場總銷售額的70%左右。”民族商場副總經理郝紅告訴記者,1954年,民族商場的前身———國營聯營商店剛成立時,營業面積只有2400平方米,服裝柜臺只有一小部分,而今商場的營業面積已經發展到40000平方米,服裝柜臺占了大部分營業面積,所售服裝多數是知名品牌。東莞工衣
從蔽體到好看,再到穿出品位與個性。如今,走在青城的大街小巷,對面的女孩穿著絢麗多彩的服裝向您走來,讓人賞心悅目。稍稍留意,您就會發現,各個年齡段有著各自的著裝特色,在他們身上已找不到盲目追求“流行”的影子,卻多了幾分個性、品牌、時尚與多元化。
穿著打扮的變化,看似生活小事,卻見證了60年來首府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見證了尋常百姓走向幸福、美滿生活的變遷。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大家一起追求流行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讓日漸富裕起來的百姓開始追求時髦,著裝開始多彩化,紅、黃、藍、粉時不時跳入眼簾,尤其是小青年紛紛戴上蛤蟆鏡、穿起喇叭褲,跟著流行走。“現在衣柜里有多少件衣服我從來沒數過,但是提起我的第一件連衣裙,我會一下記起它是一件當時最流行的的確良紅裙子,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試穿時,在鏡子前左轉右轉,愛不釋手的情景。時隔多年,我仍保存著這件裙子,那是這段往事的見證。”上世紀70年代生人陳玉香提起她那美麗的連衣裙話語不斷。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切都煥發出勃勃生機,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對穿著的要求越來越高,喇叭褲、蝙蝠衫、花襯衣、健美褲、連衣裙……在首府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看到鮮艷奪目的衣著,一個多色彩、多樣化的衣著時代來臨了。改革開放前,黑灰藍是“霸主”
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物資短缺,服飾的品種、款式和面料幾乎無可選擇,百姓們穿著以藍、灰、黑、白為基調,加上女式的花布衣裙構成了人們穿衣的主線。“那時候,要想穿一件新衣服,多數人選擇去裁縫店叫師傅量身定做。”說起往事,住在后巧報村63歲的張桂花老人打開了話匣子,“先是選布料,后量身,再等待多日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而這樣的新衣服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有一件。那時,家家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后老三穿。困難時期,打補丁衣服成了‘流行’。”老人停頓片刻接著說,“當時人們一件衣服春天穿完夏天穿,秋天穿完冬天穿,多數人家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生活條件稍好的人家,也就一兩件衣服替換著穿。看看現在,光是一個季節的衣服就有好多件。這在當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張大娘連連感嘆時代在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上一篇:紅利制衣廠教您工作服的正確清洗規程
下一篇:東莞市紅利制衣廠淺談服裝設計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