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服飾展解讀西域“流行密碼”
發布時間:2011年11月15日 點擊數:
新疆古代服飾展解讀西域“流行密碼”
一場濃縮西域千年華彩的“服飾秀”下月中旬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演。
這場新疆古代服飾展將用近百件瀚海霓裳鋪就一條跨越4000年歷史的時光長廊,參觀者可從中尋找到新疆古代“流行密碼”。
自治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13日介紹,這是國博首次邀請國內地方展覽展出,參展文物將于本周點交,運往國博布展,下月中旬與觀眾見面。東莞工作服
此次展覽匯集自治區博物館珍藏的近百件(組)服飾精品,從暖裘毛褐的先秦毛織,到錦帛素棉的西域漢晉服飾,至飄柔華美的隋唐錦繡華服,再發展為紅帶系寶冠、金錦襯英姿的宋元服飾,最后演變為華美且兼具民族風格的明清服飾。
根據文物清單,此次展覽涉及衣服、帽子、鞋子、飾品等多個種類,其中近20件(組)服飾精品都是國家一級文物,包括“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哈密王帽等。
據了解,展覽中的大部分展品此前曾在自治區博物館《瀚海霓裳——西域服飾的記憶》大展中展出。
展覽揭示了西域服飾文化的源流以及與中原服飾文化相互影響、交流融匯、創新發展的軌跡。
閱讀延伸
有時尚界權威人士對比古今服裝、配飾后發現一個秘密:“還以為我們很時尚,原來我們一直在復古”。
此次新疆古代服飾展遠赴國博,仿佛把一部奇異絢爛的西域服飾長卷展現在國人面前,讓我們徜徉其間,看那些時髦古人,如何引領千年時尚。
最早哈巴狗現于《雙童圖》
貴婦人懷抱哈巴狗,這是老電影中表現“時髦”的鏡頭之一。此次參展文物中,恰好有個懷抱“哈巴狗”的童子,不過他懷里的狗可不一般——被認為是今日哈巴狗的最初形態。
這條“哈巴狗”來自唐代絹畫《雙童圖》,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圖中描繪了兩個正在草地上嬉戲的兒童,其中一個右手高舉,似乎剛放掉捕獲的飛蟲,左手則抱著一只黑白相間的卷毛小狗。
自治區博物館專家介紹,畫中的“卷毛小狗”,即今天的“哈巴狗”,它的故鄉是在唐代被稱為“大秦”或“拂菻”的東羅馬帝國。
據《舊唐書·高昌傳》記載:高昌王麴文泰曾向唐王朝獻一對“拂菻”狗,哈巴狗從此傳入中國。
漢晉“開衩衣”素雅大方
提到兩側開衩的服飾,國人自然會想到旗袍,可最早采用這種樣式的服飾其實出現在漢晉時期的西域。出土于尼雅遺址的國家一級文物黃藍方格紋錦袍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兩側開衩服飾。
這件服飾以黃藍方格紋錦為袍面,下擺和衣袖處有絳、綠色方格紋組成的豎條;白絹為里,窄袖,下擺寬大,兩側開衩,素雅大方。
比這件錦袍更“潮”的當屬洛浦縣山普拉墓葬出土的毛布燈籠褲,這件漢代燈籠褲異常蓬松,肥胖的人穿上后更顯身材寬厚,身材細瘦者則猶如被套在袋子里。
而距今1500多年前魏晉時期西域人穿的一條褲子,不僅是燈籠褲,用的還是目前仍在流行的百褶布料,讓人不得不贊嘆其前衛。
摩登假發髻唐朝很流行
假發也并非現代人的專利,由于佩戴假發可以使頭上裝飾更多的飾品,并與服裝搭配,它早就風靡于唐朝的吐魯番,而且造型相當精巧。此次參展的唐代假發髻,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假發”。東莞工作服
這是一件呈棕黑色的假發髻,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長13.5厘米,寬6.5厘米,呈螺旋狀盤成了一個很漂亮的發髻,發絲精細勻稱,是當時不可或缺的“美容秘笈”。
專家介紹,這個發髻是以麻布為襯里,把棕毛纏繞在麻布上,制成一個造型,再經過染色處理制作而成。
神奇的是這件假發髻歷經千年卻保存完好,為研究古代女子發式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