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工衣廠闡述防護服裝的幾個重要設計思想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07日 點擊數:
東莞工衣廠闡述防護服裝的幾個重要設計思想
防護服裝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抵抗環境中各種有害因素的一道屏障。因此,防護服裝的號型、款式、性能等因素都將成為影響其安全性能的重要環節。所以,科學公道地選用防護服裝成為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A、東莞工衣防護服的號型、款式及設計原則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進步,衣著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人們不僅考慮實用,而且更注重反映性格特點和審美情趣。衣著習慣的時代變遷,必然會給防護服的設計與生產帶來一定的沖擊,有些設計者與穿著者片面追求防護服的樣式美觀,而忽視防護服的安全要求,便是一種值得重視的現象。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制作的防護服,對使用者客觀上存在著很大的事故隱患。
那么,是不是設計防護服不需要講究美觀呢?當然不是。正確的設計思想應當是把防護服的穿著美觀、全體性與工作過程中的靈活、安全性科學地結合起來。在安全的條件下,增加防護服的美感。下面著重談談防護服的號型、款式對安全的影響。
過往的防護服號型往往過于簡單,有的只設大、中、小3個號,并且各服裝廠家對號型沒有同一規定,使穿著者的適應性與合體性差。工人如穿著分歧體的防護服上崗,會給工作帶來很多不便,直接影響動作的正確性,存在著因操縱失誤造成事故的可能性。
但是,設計得又不能單單從靜態時的合體性角度往設計防護服,由于防護服在穿著過程中要適應很多動作要求,過于合體的防護服,往往活動起來不自如。特別是活動最頻繁的關節處于作業中最大彎曲狀態時,其活動阻力增大,并加速疲憊和引起疼痛,從而會導致操縱錯誤的增加。因此,工作過程中的隨意性又是防護服設計中必須留意的題目。
為了把穿著合體性與工作隨意性完美地體現在防護服上,設置一個公道的、科學的防護服號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國家也非常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國際《勞動防護服號型設計》已制訂出來,其主要內容就是增加和完善防護服的號型,滿足不同穿著者的要求。相信這一國標的制定,將會推動我國防護服向標準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對于防護服而言,安全的概念不僅指服裝的功能,而且指防護服的款式結構在工作過程中應符合安全要求,即應盡量避免有疏松的部分,以防產生勾、掛、絞等現象。有些防護服就是由于設計不當如蝙幅式寬松袖子、過多的兜袋裝飾等,造成機械外露部分的勾掛,導致人身傷害。
防護服的袖口與下擺,都應設計成緊口式,以免在操縱中被機械卷進,袖口四周不應有易被機械勾掛的扣、帶。口袋的設計要留意位置的選擇。國外有些防護服在設計上沒有口袋,一是可以避免機械勾掛,二是防止在發生事故時手剛巧放在口袋內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這種考慮與做法,我國事可以鑒戒的。
工人在選擇防護服時,千萬不能輕視上述題目,這些都是直接關系到自身安全的大事。
以上談到的是防護服的總體設計原則,對于某一類防護服的設計應在總體設計原則指導下,根據其應用特點進行具體設計。總之,任何勞動防護服的設計都應從人體形態進手,結合工種特點從靜態到動態加以研究,使勞動防護服在人──環境──服裝這一系統中,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保障廣大勞動者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工作。
B、東莞工衣防護服的安全色設計
理想的工作服的色彩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以前不大被人們所重視。長期以來,工作服的色彩被白、藍、玄色所統治,這是一種落后現象。工作服的色彩與款式設計的公道,可以給人們以和諧美的感受,不但穿者樂意接受,也能使整個工作場所顯得整潔、同一,有利于工作職員之間的協調作業,使作業、操縱富于節奏感,從而可使操縱者精神振奮,減緩疲憊,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保證了安全生產,進步了勞動效率。
衣飾的色彩是寓于四周環境色之中的。四周環境色的變化對衣飾色彩也有著直接影響。有些工種的作業,既需要彼此聯系,又需要彼此留意對方的安全。對于這些工種的工作衣飾,色彩必須鮮明顯眼,必須與四周的環境色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海上作業職員的工作衣飾常采用鮮艷的桔紅色,與茫茫大海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目標明顯,輕易找尋,也是安全的需要。地質勘測職員、林業工人等野外作業的工作衣飾,其色彩標識的設計也是根據這一原則進行的。
各類職業的衣飾色彩應根據自己行業的特點,大膽地進行選擇,改變青一色藍、白、黑勞動布的局面。另外,在工藝上也可利用鑲色、嵌條、滾邊等公道手段,以豐富衣飾色彩的變化,使其具有標識性和醒目等特點。
在國外,用兩種或多種顏色拼鑲縫制的新奇的職業衣飾已經較為多見,我們也應盡快地設計出更多、更美的職業衣飾來,以適應安全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C、防護服的舒適性效應
特種防護服裝與一般性工作服的區別,就在于一旦穿好進進工作環境,就不能隨意脫下。加之特種防護服裝的結構都比較嚴密,這就使穿著者在工作過程中的舒適感有所下降。對于穿著者來講,在舒適的條件下進行工作,可以延長工作時間,進步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失誤。正如美國舒適技術公司總裁戈德曼博士所說:“假如只注重防護本身而忽略了人體生理的舒適性和生理承受能力,那么防護就推動了意義。”所以,在有效防護的基礎上,盡量增加防護服裝的穿著舒適性,將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防護服的舒適性應從兩個方面來熟悉,即生理舒適性和心理舒適性。只有這兩方面都處于最佳效果,才能有助于減少操縱失誤,進步企業群體勞動效率,實現安全生產。
生理舒適性是保持工作能力的基礎,假如忽略了人體生理舒適性和生理承受能力,單純考慮防護作用,防護的效果將大大降低。所以,在有效防護的基礎上,應最大限度地增加防護服穿著者的生理舒適性。
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現象之一就是與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能量交換。人能否舒適地工作,取決于自身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和向環境中散失的能量之間能否達到平衡。當人體產生熱量與散失的熱量相當。保持體溫37℃,皮膚33℃左右時,人就感到舒適。防護服處在身體與環境之間,一方面起到防護作用,另一方面要調節和平衡人體與環境之間的能量關系。
穿防護服不同于一般民用服裝,可以隨溫度變化任意增減,一旦穿好防護服進進工作環境就不應脫下。所以,這種在工作過程中的能量交換,就只有通過防護服的結構與面料特性來調節。
人體散熱量的87.5%需要通過服裝。冬季氣溫低,人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大,這就要求公道地搭配服裝,并且使防護服的結構嚴密,以進步保溫效果;夏季,由于人體與環境間溫差小,因此體液蒸發散熱就成為主要途徑,這就要求防護服要有良好的通透性和透濕性,以利于體內熱蓄積向環境中散失。
防護服是由面料制成的相對封閉系統,服裝的整體舒適性是由面料特性與服裝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防護服良好的通透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服裝面料的特性所決定。目前,防護面料特別是一些具有特殊防護性能的面料,都是經過各處后整理工藝而獲得防護效果的,其透氣性和透濕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響,這給體內的熱量散失帶來了障礙。因此,在面料本身的特性不能很好地完成身體與環境之間的能量交換時,應在服裝結構上加以調整,以彌補面料的不足。
實驗證實,寬松式結構比緊身結構的散熱性能好,開口服裝比封閉服裝的散熱性能好。在防護服的整體設計上,就盡量應用上述成果。在不影響動作靈活性的條件下,要適當加大服裝與褻服之間的空隙,尤其在腰部與腋下,使空氣在人體運動過程中能更好地循環,為防護服的透風散熱提供良好的條件。
對于特別惡劣的環境,防護服應用不透氣型面料制玉成封閉式結構,這類服裝在穿著時,應采用外部透氣系統,以保證空氣活動。這種散熱方式不僅對舒適是必要的,而且對于生存也是這極為重要的。
防護服的心理舒適性范圍很廣,這里重點談一下防護服的色彩以及與四周環境的協調性的關系。色彩的心理效應是巨大的,它可以創造良好的視覺條件,防護服的色彩應鮮明、歡快,并且要與環境色調形成較大的反差。經驗證實、淺蘭、綠色、黃色、紅色工作服可以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可以創造出舒適的氛圍,有利于進步工作效率。同時,由于防護服的色彩與環境反差大,使在環境中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他人的視覺重點,不至于造成誤傷,增強安全效果。
總之,防護服的舒適性是安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充分發揮勞動者工作能力的基礎,也是我們職業安全職員不斷追求的目標。
上一篇:T恤衫圖案設計基本知識
下一篇:珠海工衣服裝面料常識